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七里海管委会2023年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情况报告
来源:七里海管委会 发布时间:2024-01-10 14:15

2023年七里海管委会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瞄准建设全国湿地保护修复典范的工作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努力推动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各项工作稳步向前。现将2023工作总结及2024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23年度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七学”模式为抓手,建立健全“1234”研学机制,做好“个人自学+领导领学+集中研学+党员互学+先进带学+现场教学+督导促学”,用好学习强国“一个载体”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建好学习交流群、学习资料库“两大利器”促进理论学习质量有效提升;抓好建功亮诺、党员评议、党员宣誓“三种手段”激发源生动力;运用支部讲学习、书记讲党课、先进讲事迹、党员讲体会等“四讲活动”夯实思想根基,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党建理论、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围绕《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内容开展集中学习24次,理论宣讲5次,主题党课5次,专题研讨7次,有效掀起学习热潮。同时,强化学习成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三个争先”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支部联建共建和走访调研活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七里海湿地与高校、机关等部门的联系,添加主题党日“催化剂”,发挥党员在湿地保护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前往湿地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第一线”;与北大港湿地开展调研交流,学习湿地治理先进经验,为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打下良好基础;与天津大学地科院、区级机关工委、区检察院等多部门联建共建,设立观测研究站、成立生态检察工作站等,不断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带动业务工作得到新提升。

(二)全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是谋划《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方案》。与多家咨询公司进行多次对接,目前初步完成新十大工程概念性谋划,拟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建构形成“4321”总体功能体系,即谋划实施四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三类重点生态产业项目,两类生态线性工程项目,一项价值转化研究院。项目匡算投资50亿元,概念性谋划已分别向区政府、市规划资源局湿地处进行汇报,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形成实施方案。613日召开区长专题会,推动方案编制招投标等相关工作。

二是统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22年)。其中,沟渠疏浚及场地平整项目已完成东海全部施工内容,疏浚沟渠约6.5km,平整场地约6000亩。计划于今年秋冬季进行西海施工内容,明年4月底前完成。东海水库岸线整治项目拟对东海水库进行清淤,并对7公里水库岸线进行修缮,已确定项目施工单位,已于9月底进场施工,11月底前完工。水位调蓄及分区管控项目已确定设计方案与招标控制价已确定,于11月中下旬启动招投标工作。七里海国家重要湿地监测项目已通过招投标确定监测机构,监测工作于2月开始,周期一年。湿地安防及监测功能提升项目年初已完成重点区域苇草清理,并采购巡护无人机1架。宣传教育项目已通过招投标确定宣传片拍摄制作单位,制作已基本完成。

三是完成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已完成指挥中心楼宇修缮、室内装修、网络环境搭建、服务器安装、监控设施安装及调试等工作,画面已接入指挥中心,巡护终端已调试完成。已于920日进入试运行,1115日组织项目自验收。

(三)全力推进“绿盾”专项行动

2023年以来,按照区政府工作要求,会同区生态环境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委和相关镇政府对保护区内开展了5次“绿盾”专项行动及人类变化遥感监测点位的核实工作,核实范围涉及保护区内六镇,共排查疑似问题点位91处。其中位于天津市宁河行政管辖区域内的点位47,经核实,无需整改点位47处,未发现存在问题点位,其余44处不在宁河管辖区域内,相关核实及整改情况报告已按时上报。

(四)全力推进信访问题化解处置

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保护区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积极配合行政执法单位开展联合执法工作。与区“12345”市民热线等平台紧密对接,耐心回复问题,宣传讲解政策。同时严格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2019年保护区缓冲区流转土地地上物评估补偿工作的会议精神,向已暂缓实施地上物评估补偿工作的村民做好政策解释,妥善安抚信访村民情绪,并积极参加“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活动,全力维护我区形势稳定。截止到目前,共处理回复关于保护区的信访件15次,其中涉及缓冲区地上物补偿12件,涉及保护区管理问题3件。

(五)全力推进造甲葡萄地地上物补偿工作

按照区领导小组要求,对造甲村53户葡萄地地上物继续开展缓冲区土地流转地上物评估补偿工作,明确补偿方案,对其他没进行地上物补偿的地块进行核实。截至目前,葡萄地地上物补偿首批通过审核110处点位已由造甲城镇政府完成补偿信息公示,涉及补偿资金共6966.87927万元,按照区政府专题会议要求,造甲城镇人民政府将已与村民签订补偿协议,并拨付首批和第二批两批次的补偿款,分别为1393.3759万元。

)全力推进湿地巡查巡护及日常监测

1.结合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新要求新变化,在持续做好日常巡护前提下,拓展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一是构建人防+技防巡护机制。开展无人机培训,操练室外飞行训练使用技能,强化业务技能提升;推进完善核心区高架摄像监控系统,助力巡护人员盯防。二是以比促学,以评促效。开展巡护分队队长竞选、巡护支队业绩大比拼等活动,重新调配巡护支队人员,切实提高巡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七里海巡查巡护支队的凝聚力、创新力、战斗力。三是开展联合巡护交流研讨会,各部门间在信息联通共享、案件移送处置、联动打击整治等方面达成协作共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七里海湿地联合巡护工作机制。四是开展禁渔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联合巡查巡护工作方案》,加强对鸟类迁徙地、保育放流区域等地段的巡查巡护。

截至目前,共发现未经批准进入核心区事件268次,合计驱逐502人,为保护七里海湿地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的围栏进行了全面排查和修补。发现围栏破损并修补94处。此外,开展河湖环境清整活动65次,对河湖沟渠坑塘水面漂浮物、堤岸垃圾、水面垃圾、非法捕捞船、捕鱼网具等水环境问题和违法违规事项开展全面排查,共清除地笼、黑鱼笼等539个,粘网约8200米,缴获渔船、三轮车等非法捕鱼用具21个,处理偷水、排水等查处其他违规事件11次。全面提升河湖水环境面貌,为众多鸟类迁徙、栖息以及各类陆生动物的生存提供适宜场所。

2.从严从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得到消除解决。严格落实各项防火防汛和安全生产规定,加强湿地防火工作领导和督导。一是精准施策,强化隐患排查,针对特殊时段和重点区域,组织巡查巡护支队开展网格化巡查,重点加强火源监管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二是重拳出击,开展专项行动,会同公安分局七里海警务站开展联合巡护执法,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进入核心区盗捕鱼类等破坏湿地等行为。三是做好管护,维护湿地生态。积极开展东海潮白河左堤路围栏刷漆、西海淮淀闸口、东海南站水渠拦河网更换以及保护区树木白蛾防治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四是备齐应急救援物资,做好抗汛排涝的全面战备。积极配合区水务局等部门进行水位调蓄、泵站检修等工作。

3.精准科学调控湿地水位,生态安全得到重要保障。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和鸟类迁徙情况,科学合理的调节水位,全年共计补水2300万方。一是营造浅滩,保障候鸟迁徙。联合区水务局事先通过泵站及湿地内闸涵,对七里海水位进行调节,营造大量浅滩,为迁徙候鸟提供停歇补给环境,保障候鸟顺利迁徙。二是保育放流,为保障留鸟有充足的食物,并为秋冬季候鸟迁徙准备食源,530日,在七里海湿地组织开展保育放流活动,在东、西海2.44万亩水面投放鲫、鲢鱼苗约为22万尾,蟹苗3750万只,保持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生态食物链来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恢复水生物种多样性的目的,并为秋冬季东方白鹳等候鸟补充食源;三是事前准备,确保汛期安全。在汛期来临前,开展防汛安全排查,做好防汛物资准备,积极配合区水务局开展泵站检修,确保顺利度过汛期;四是科学间捕,完善群落结构。七里海湿地现有部分鱼太大,鸟吃不了,占用生态空间,七里海管委会实施科学间捕,实现多生态位互补,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4.全力以赴推动科研监测,湿地监测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科研监测工作,落实重点项目,提高湿地监测质量。一是开展鸟类监测。今年以来珍稀物种组团到达七里海,首次发现20余只的白鹤、125只白枕鹤种群,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鹳再现七里海,七里海成为鸟类乐园,今年监测发现珍稀鸟类数量创历年之最。二是开展麋鹿监测。4月初,6头小麋鹿在七里海降生,并在母鹿的带领下悠然融入鹿群,自此七里海湿地麋鹿的数量已达31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三是积极推进监测。完善进驻审批手续,规范化管理科研团队,整理上报科研单位七里海准入手续7份;与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签订国家重要湿地监测项目,分析评价七里海国家重要湿地生态资源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建议;与保护区内6家科研团队签订《关于加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管理的协议》,由七里海管委会统筹管理自然保护区内各科研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监测合作机制,密切配合,共同发展。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平台培训,将理论介绍与实操演示相结合,围绕生物多样性平台监控大屏、动植物监测及鸟类声纹等板块进行功能介绍,并对数据维护的操作进行详细讲解,逐步提高巡防巡护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技人员的监测分析能力,做到用的熟、讲的清2023年至今,联合天津大学开展湿地大气水体监测及生物多样性平台监测86次;联合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植被、鸟类、地下水、地表水监测14次;联合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重要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调查6次;联合水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考断面水质采样监测5次;联合天津师范大学开展了麋鹿监测9次,联合水产研究所开展水质监测2次。

(七)全力推进湿地宣传及科普研学工作

一是借助强势媒体,拓展宣传渠道。借助央视网、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津云、区融媒体中心等媒体渠道积极扩大辐射范围,增强宣传工作成效。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报导七里海湿地120余次,大力宣传七里海生物多样性之美、珍禽组团来访七里海、小麋鹿诞生、增殖放流为候鸟早做打算、大批候鸟赴约而来以及湿地保护修复等方面内容。同时,运用新媒体,开展特色宣传精心运行七里海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累计创作视频、文章千余条,点赞量达3.3万次。

是开展中国·七里海系列活动,做好线下宣传。举办首届中国·七里海爱鸟节、中国·七里海生态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七里海湿地头鱼慈善竞拍会等宣传活动。设置七里海湿地爱鸟公益基金,正式发布《天津七里海志》、七里海湿地特色文化产品及七里海湿地志愿科考研学活动,通过公益募捐、慈善竞拍等方式共为七里海湿地保护及鸟类保护筹集资金200余万元。

三是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探索湿地自然奥秘。通过开展七里海湿地志愿科考研学活动,吸引百余名高校学生及志愿者来到七里海,以听自然课堂、观鸟类迁徙、赏湿地美景、寻麋鹿踪迹、辨多样植物、品湿地文创六大活动亮点为主旋律,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及有趣易懂的科普内容,共同走近神秘七里海,探索湿地自然的奥秘,亲身感受到宁河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所做的巨大贡献。

是更新宣传物料,提升宣传效果。制作并更新植物、鸟类画册各3300本,宣传单25000张以及宣传展板及配套立柱6组、购置七里海展示电子屏1组,提升湿地科普宣传效果,实时更新宣传内容,实现智能化、多样化、高效化宣传。

二、存在问题

(一)保护修复资金存在缺口

按照经市委、市政府批复的《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要求,十大工程批复投资251亿元。目前,共完成投资100多亿元,后续用于缓冲区修复、人工湿地工程、生态移民等工程的资金缺口非常大。同时,随着三区三线划定完成,新十大工程各子项目及《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方案》的深入编制仍需要财政资金进行支持,但宁河区财力有限,自有资金严重缺乏,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导致资金执行率较低,影响后续施工进度,且不利于后续专项资金项目申请。

(二)联合巡护紧密度有待提升

由于七里海湿地巡护支队自身无执法权限,自20221121日,七里海管委会同口派出所(驻七里海湿地警务站)共同建立联防工作机制以来,防范和遏制违法进入核心区、猎捕野生动物等破坏湿地的违法违规活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配合不紧密、沟通不顺畅、执法周期过长等问题,联合巡护的执法效果和震慑作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巡护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建有49公里的环海围栏,安装有监控设备,形成了封闭管理。但周边村镇密集分布较广,部分村民多次以身试法,不断破坏围栏、监控等设施,造成围栏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修补难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湿地安全。同时,七里海核心区有4辆巡护电车至今已使用5年之久,电池老化严重,电量耗损增加,续航能力降低,影响巡护效率。

(四)湿地科研监测侧重性不强

当前七里海湿地正在从简单的守护管理到科研监测精细化管理、从行政管理到科学规划管理方向的转变。而中心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重点急需调整转变,如何利用独一无二的湿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值得深入思考和长远规划。

(五)保护区政策掌握不到位

目前正处于湿地保护区范围调整的过渡期,对于各项政策和管控要求均不明朗,对保护范围调整后的政策把控,急需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同时针对过渡期保护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及各相关镇等部门共同研判议定。

三、2024年重点工作谋划安排

(一)推动湿地保护,谋划项目申报

深入研究政策导向,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完成2023年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尽快通过相关部门审批,推动项目实施。提前谋划,持续推进核心区保护修复相关工作,做好2024年项目申报,缓解区财政资金压力。同时,持续推进《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方案》编制,尽快解决方案编制资金来源问题,将新十大工程各子项目进行深化完善,推动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落地,努力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具体措施。

(二)筑牢防火屏障,守护湿地安全。

以预案促行动,明确湿地防火责任,进一步完善《七里海湿地救援防火预案》,邀请消防支队专业人员到湿地现场进行扑救火培训演练,切实提高巡护队伍灭火救援能力。强化火灾隐患排查,针对湿地内各卡口线路安全、用电设备、充电桩等容易出现火情的点位,特别是联合周边镇村对核心区周边区域内的燎荒、焚烧垃圾等行为进行排查整治,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制止、整改,消灭火灾隐患垢疾。

(三)建设美好家园,助力候鸟迁徙

每年候鸟迁徙季,七里海湿地有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此栖息停留,补充能量,七里海管委会全力守护候鸟安全,多措并举为各类候鸟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一是积极对接水务局,通过泵站及湿地内闸涵,科学合理的调节水位,为候鸟创造良好的栖息条件。二是改造修建闸涵,逐步实现分区管控。七里海西海全域贯通,水位调控耗时耗力。为便于今后的湿地水位调节及生态修复,计划在七里海湿地修建、改造闸涵10座,进一步实现七里海的分区管控。当前闸涵选址已完成。三是积极开展河道清理。对河湖沟渠坑塘水面漂浮物、堤岸垃圾等水环境问题和违法违规事项开展全面排查,实施动态化管理,发现一处清整一处,持续提升湿地水环境质量。四是加强巡护为鸟护食,巡查巡护支队加强日夜巡护,充分利用高架摄像监控系统、无人机等监测手段,严厉打击偷鱼捕鸟等违法行为,积极守护核心区鱼类、蟹类等生物资源,保护鸟类在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生态食物链来源,护飞候鸟迁徙。

(四)开展联合行动,确保巡护实效

加强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天津市公安局环食药保卫总队、口镇派出所、七里海湿地警务站等执法机构对接,完善联合巡护方案,规范执法流程,明确责任划分、任务分配等内容;开展禁渔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周密部署,重点区域加强巡护,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红外相机监控等的作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快从严从重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对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营造严打整治的浓厚氛围,确保联合巡护工作取得实效。

(五)提升监测水平,做好智慧保护

整合优化进驻七里海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人员、技术设备、场地设施等资源,建立稳定的监测合作机制,共同进行野外勘察、深入交流研讨等工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促进七里海湿地保护工作的发展。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摸清本底,掌握湿地动态与变化规律,提高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实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全覆盖,遏制保护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趋势,提高天津古海岸湿地保护区数字化管理能力,保障保护区资源监测和管理工作健康稳定发展,适应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要,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六)探索生态价值,助力两山转化

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等法律法规及政策学习运用在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科学开发适度利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如何成为金山银山的具体措施。对已进行流转的土地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摸清位置、面积、地类、对外承包、有无遗留问题等情况,并对已完成历史抚慰和地上物补偿区的地上物现状进行详细梳理,特别是对可利用的设施农业等地上物进行重点调查,为整体利用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对保护区范围内可利用的七里海生态园、警务站及格林豪泰酒店等点位,委托专业机构结合七里海保护区整体要求,进行策划研究,逐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定针对性利用方案。

(七)挖掘文化特色,拓宽宣传渠道

参照西溪湿地金镶玉发展思路,探索分区式、多组团发展的模式,在核心控制区内,实施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和智慧化管理建设为主,一般控制区及周边地区,大力挖掘生态价值和文化潜力,开展合理的可持续利用,打造宁河特色的价值转化之路。综合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发挥七里海生态优势,探索进行野生鱼、河蟹等特色品种的生态种养,打进一步提高宁河米仓”“水香宁河的影响力。加强湿地志愿科普研学的宣传与管理,开发湿地资源,促进湿地研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拓宽宣传路径,主动对接央媒和市级媒体,借助大型媒体的影响力继续扩大知名度,将七里海打造成展示宁河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成效的最靓名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