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宁河区制造强区建设三年行动
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制造强国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制造业立区,区工信局编制了《宁河区制造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现将此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内容认真贯彻落实。
宁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11月26日
宁河区制造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为全面推动“制造业立市”落实落细,实现制造立区、产业兴城,加快制造强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全面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宁河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工作目标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升。到 2023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到 2023 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造业创新投入强度日益增加,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实
传统产业实现自我革新。推动全区30家以上工业企业通过购置先进设备实现转型发展;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全力推进企业研发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并保持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雏鹰企业,5家瞪羚企业。
智能科技应用走深向实。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到2023年,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10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3家;建设5G基站(包括宏站、微站和室分)2500个。
绿色制造向阳而生。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扎实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并保持6家绿色工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促进我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领域
(一)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聚焦全市“1+3+4”主导产业,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园区承载、集群发展的思路,着力引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民航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围绕一汽大众华北基地,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民航大学、市域郊铁路、京津合作示范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市级园区产业集中、集约、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区工信局、合作交流办、区科技局、区发改委、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大北镇)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打造区内大数据试点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企业领域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打造区内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企业走智能化发展路径。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引进互联网企业、软件服务型企业,国内优秀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使区内智能化发展生态日趋完善。以玖龙智能包装等智能制造试点企业为引领,爱迪自动化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智慧工厂项目,探索最佳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区工信局、区委网信办、合作交流办、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区内以瑞尔德源、远东医材、兴宇包装、鸿宇医疗器械等企业为主要的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发展,重点培育正谷医疗、金邦尼泰科等固定支架、骨科内植入材料等产品,带动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天骄固化材料丙烯酸酯类、科力奥尔高温低密度油井水泥浆体系降失水剂等产品材料的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华新盈功能性聚酯切片等改性高分子领域材料技术,大力推进区内新材料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围绕风能、太阳能、锂离子电池、氢能四大领域吸引企业,提升领域发展效益并加快推广应用,持续跟进天津英利高效组件智能制造项目,鼓励和支持区内新能源项目持续做大做强。(区工信局、区发改委、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
(四)优化发展传统产业
大力支持传统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模式绿色化。依托新天钢联合等重点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钢结构、能源和金属材料等上下游行业的主导材料和产品。加快推进区内金属制品、纸制品、自行车等重点轻工业提升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推动旅游、餐饮、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与芦台春、义聚永、天伟食品、康农、雨润、金芦米业等食品工业融合发展。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局)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1.深化工业设备智能化改造
鼓励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支持制造业企业购置先进设备,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业装备在数字化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能力。发挥智能制造项目带动作用,总结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围绕汽车零部件、现代钢材料、生物医药、高档包装纸等优势产业,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区工信局、区委网信办)
2.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我区5G网络建设,实现5G在未来科技城、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推动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应用,加速打造5G产品体系和行业解决方案,构建“5G+X”集中展示环境,培育可推广、可复制的“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树立5G应用示范标杆。加快大数据产业推广应用,完善企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功能性基础设施,不断拓展区内大数据中心应用场景,打造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区工信局、区委网信办、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
(二)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突出绿色主色调,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推动宁河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枝繁叶茂”,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应“双赢”,全力做好企业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大力宣传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政策,“辅导”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行动自觉。持续强化节能降耗,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培育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进一步提升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发展效益,加快新能源产业推广应用。(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生态环境局)
4.持续推进再生资源准入
依托市级扶持政策,以德邦鹏远、塑粒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围绕废旧钢铁、废旧塑料等多领域,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构建工业绿色发展现代体系,营造绿色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区工信局、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
(三)实施串链补链强链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5.强化串链补链强链
深入实施《宁河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先进金属材料制造产业链、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4条特色产业链。深入实施《宁河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区领导、一个工作专班”模式,着力推进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扶优做强产业链重点企业,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以商招商,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委、合作交流办、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等相关单位)
6.打造特色主题园区
按照链式整合、园区支撑的原则,积极推动主题园区建设,明确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及方向,着力建设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园区。依托现代产业区地理位置优势和一汽大众整车项目聚集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优势,加速引进一级、二级配套商,构建“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整车”的汽车生产完整链条,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实现集约集聚发展。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原则,着力打造高品质、高能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主题园区,成为新动能引育的沃土、园区建设的标杆。(区工信局、现代产业区、合作交流办)
(四)实施制造业品质提升工程,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7.加快优质企业梯次培育
着力加强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提升,引导企业突破关键领域短板,促进企业技术质量双提升,加快培育区内龙头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军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中小企业。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区工信局、区科技局)
8、加快优质品牌打造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品牌、标准、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打响宁河专属、宁河制造的品牌。重点推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台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新天钢联合特钢工业3A景区等工业旅游蓬勃发展。做强做大天祥、齐心、和谐荣达、丰盈米业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区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区农委、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
(五)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制造强区建设的战略支撑
9.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扶持一批“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着力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引导企业以“订单式”“任务式”等模式,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逐步形成“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揭榜机制,聚焦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优势技术,着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便利化,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链条,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区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10.推进区内大项目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作用,围绕制造强区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动区内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设。落实全市工业重大项目推动机制,盯紧跟区内重大工业项目,实现部门联动、挂图推进、重点服务,在政策保障、规划审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下力量抓好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技术改造项目入库工作,逐月梳理排查汇总,确保项目达到标准第一时间入库参与统计。强力推动库内工业项目建设,每月更新项目进度与完成投资数,促进我区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技术改造项目平稳发展。瞄准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关键领域等要素,全区发力、强力招商,让更多的好资源、好项目落户宁河。(区发改委、区合作交流办、区统计局、区工信局、政务服务办、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
四、保障机制
(一)推进人才引育
着力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勇攀高峰,向尖端技术进军。对接市级园区重点企业,针对特定技术、技能开展对口培训,定向输送技术人才。全力落实“海河工匠”建设,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探索完善科研项目“揭榜制”,打破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团队的积极性,让能者脱颖而出。(区人社局、区科技局、现代产业区、经济开发区)
(二)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好各项政策,推动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依托海河产业基金,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项目支持力度,助力优质企业成长。(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金融局、区财政局)
(三)实行精准招商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产业招商、项目招商、补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大而强、小而精的龙头型、链条型项目,瞄准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关键领域等要素,全区发力、强力招商,让更多的好资源、好项目落户宁河,补足补强产业规模。(区合作交流办、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农委)
(四)强化产业协同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积极融入“津城”、“滨城”双格局,不断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强化载体承接能力,引进和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协同联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用好世界智能大会等高端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区发改委、区合作交流办)
(五)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推动“一制三化”改革,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扩大“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与“多证合一”改革覆盖面,建立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更大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打通各类办事堵点,优化办理流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尊重爱护企业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安全生产理念,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安商亲商兴商氛围。(区发改委、区政务服务办、区工信局)
(六)加强载体建设
依托未来科技城、经济开发区载体优势,加大制造业利用外资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现有低效土地、闲置厂房、闲置楼宇,引进有科技含量、有研发能力、有产业带动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和项目入驻,实现“腾笼换鸟”。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引进,吸引餐饮、住宿、金融等商业体入驻园区,完善交通、医疗等配套设施。(区商务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
附件:宁河区制造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工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