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关于宁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天津市宁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1-10 11:34

区三届人大三次

会议文件(二十一)


关于宁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天津市宁河区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天津市宁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  楠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宁河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坚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调结构、优布局、强发展,深入实施“一一二二”工作举措,全面开展“六大行动”“六大攻坚战”,全区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完成减排控煤年度任务。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疫情防控坚决有力。不折不扣落实国务院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重点人群疫苗接种扎实推进,全区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达到91.9%,全程接种率达到89.9%,防控屏障进一步筑牢。

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量身制定宁河区稳经济措施33条。紧盯市场主体,累计办理1185户次企业留抵退税7.6亿元。大力缩短科技企业扶持资金兑现周期,及时发放扶持资金2221.96万元,发放1901户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金1372万元。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累计为企业解决难题343个。推出“信易贷”“津心融”等金融产品,开展银政企对接36次,为261户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59.75亿元。

“三个条线”精准发力。建立运行“三个条线”调度机制,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经济运行调度卓有成效,全力克服钢铁行业下行压力,地区生产总值逐季回稳,预计全年继续保持向好势头。财税运行调度卓有成效,深挖潜在税源,财政收入保持稳定。重大项目调度卓有成效,聚焦投资运行、专项债“三率”、项目谋划储备,加快建设重大项目,民航大学新校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16个专项债项目如期开工,泰正汽车、华北集团年产10万吨超细晶铜导线生产基地、服新220千伏开关站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恒广科技园、伟宇丰台50兆瓦风电项目等重大项目运营投产。

(二)全力贯彻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水平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企业合作更加深入,签约中核汇能、中国通用、中星电科、中国林业等20家北京企业,引进北京企业33家,其中中国电建、国电投资、国能投资等7家央企在宁新设机构。落地项目增质提速,引进北京实体项目15个、协议投资额48亿元,年产60万吨进口灭活大豆项目、华太鑫鼎制造项目、特未浓新建年产6万吨调味品项目、中核天津造甲城村50兆瓦光伏项目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载体建设持续优化。未来科技城宁河片区、京津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央公园一期全部完工,办理18.93公顷土地农转手续,津汉公路改建工程、海清公路南延工程竣工验收。新华中学京津合作示范区学校竣工,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数千名师生正式入驻。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北产业园区获批设立,京环线改线工程加快推进。津宁市域(郊)铁路全面提速,宁河区段线站方案、车辆段选址及首开段方案基本稳定。

协同协作纵深推进。深化与“飞地”在疫情防控、生态环保、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协同,开展服务外贸企业、工商企业座谈交流会。深化环保协同,联合执法清理潮白新河跨界水域、堤岸四乱问题。深化公共服务协同,举办津冀联合招聘会,促进三地人才交流互融。主动融入“津城”“滨城”发展格局,与滨海新区签署落实“双城”战略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持续开展24项协同对接活动。

(三)全力攻坚重大决策,“六大行动”“六大攻坚战”取得实效

全面实施“六大行动”。全员全域招商势头良好,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107亿元,引进落地项目110个。乡村产业振兴深入推进,启动七里海河蟹增殖放流工程,方舟路、稻田画、“林子里”、冰雪游等一批特色景区投入运营。创建文明城区步伐加快,常态化开展“弯腰行动”“双周志愿”“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创建卫生城区持续发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组织病媒防控、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化解遗留问题成效显著,解决原五金商店、新华书店旧址地块等遗留问题。服务企业发展亮点纷呈,打造“暖企驿站”特色服务平台,开展“百名干部包保千家企业”活动,服务企业5000余次,解决问题376个。

坚决打赢“六大攻坚战”。城区地块拆迁率先攻坚“破冰”,吾悦广场东侧意向出让地块“五一”前实现清零。三八河路治理全线告捷“破阻”,拆除违建175处、整修道路2.6公里、铺装便道3万平方米,新建街景公园4个,如期实现全线通车。国有资产资源清仓抽丝剥茧“破篱”,清查建档入册资产719项,盘活房产6.3万平方米、土地近万亩,整改问题资产241项,出租44项、年收益931万元。城区交通治理科学规划“破乱”,完成13个交通混乱点位治理,新建停车场7座,新增停车泊位5000个。田辛赵温安置多措并举“破题”,完成首轮选房工作,1295户村民喜迁新居。生态移民安置攻坚克难“破壁”,北淮淀、潘庄示范镇房屋主体基本完工,配套设施建设进入扫尾阶段。

(四)全力主攻产业升级,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先进制造业升档提速。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9.2%。“链长制”作用有效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初具规模,腾悦、沃尔福等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建成达产,哈啰出行“超级工厂”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布局,“风光发电”新能源业态累计获批2626兆瓦、实现并网541兆瓦,占全市比重超25%,国电投、清之源、中核汇能等22个风电项目有序实施,英利高端光伏组件基地建成投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种子企业15家,天钢智慧工厂、1250m³高炉建成使用,玖龙纸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项目改造完成。绿色制造体系不断优化,创建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种,跑出宁河绿色制造业“加速度”。

现代服务业增质扩容。宁河区域地标商圈蝶变升级,汇聚形成以吾悦广场和家乐商圈为中心、各街镇商贸中心为节点的宁河商业网络。新增渠梁夜市、民航市集等新兴消费场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丰富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两金增信”“三家分险”为297户农业主体发放贷款1.98亿元,全市首创“生猪贷”金融产品,为13户养殖户发放贷款420万元。

(五)全力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动能引育成效凸显,评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6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35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达“69-12-2”家。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城区、园区全覆盖。研发能力稳步增强,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26.37亿元,指导31家企业申报研发投入后补助项目,组织21家企事业单位申报区级科技项目38项,市级科技项目13项,有效发明专利150件,达到3.85件/万人。

引资引才有效聚集。赴北京、黑龙江、山东、福建、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活动30余次,开展企业家、商会、协会、社会组织“请进来”活动1000余次,举办“宁新聚力·合创未来”主题签约活动4次,签约项目55个,协议投资额近110亿元。聘请43位优秀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担任“招商引资顾问”。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各类人才207人,发放人才补贴314万元。

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加大兴宁集团、宁投公司等国有资产盘活力度,累计盘活37975.57平方米闲置土地和5468.06平方米闲置房产,处置债权100户,累计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收入5293万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实施分类划转,目前已完成14户划转、7户注销,3户正在办理划转手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营商环境优化提质。创新开展“暖企驿站·半月谈”活动,举办207场企业服务座谈会,解决诉求407项。“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民中心开放运营,试点推动涉农审批“收受分离”举措,推出“承诺制+驻厂办公+拿地即开工”高效服务模式,审批时限最快压缩至8个工作日,“一次办”“网上办”“马上办”比率均超过9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动,累计为诚信市场主体发放贷款达到13.56亿元。

(六)全力打好投资消费“组合拳”,内生潜力迸发释放

投资增长积聚后劲。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十百千”重点工程,围绕10大领域,谋划实施119个项目,总投资1279亿元。“八个一”项目陆续开工,“五个馆”项目提速谋划。抢抓专项债、“两行一基金”等政策机遇,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专项债项目41个,总投资229.11亿元,债券额度68.4亿元,目前共获批项目32个、额度52.1亿元,2022年已发行项目25个,发行额度16.9亿元,获批项目数量和申报质量位于全市前列。

消费活力加快释放。成功举办首届“宁河之夜、美食进津城”等系列活动,吾悦广场投入运营。开展“津乐购”消费券发放活动,带动消费1300余万元。18家企业门店入选第四批天津市“诚信经营承诺店”,国家五钻级、四钻级酒家各1家。前三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19亿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现14666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5.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7.6%。

(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品质持续提升

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大力发展小站稻种植,种植面积达到37.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65万亩。严格落实安全储粮制度,持续做好夏秋粮收购市场监测和政策性粮食库存检查,切实保障我区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完善。创建七里海香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稻蟹混养面积占全市比重近50%。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近320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龙头企业+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天伟食品公司获评国家农贸高质量发展基地,岳龙镇获评国家级辣椒产业强镇。特色品牌体系加快创建,组建七里海河蟹产业公司,“津农精品”品牌数量达到21个,打造“宁河味道”“宁河农品”等拳头品牌。

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开展全域清洁化“百日攻坚”,疏浚河道沟渠3000公里,整治“五边”问题点位3万余处,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6个,229个村实现“积分制”管理。252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规划保留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大北涧沽镇、东棘坨镇被自然资源部确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我区被评选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农民富裕生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前三季度,城乡收入之比为1.48 : 1,优于全市0.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03元,同比增长4.2%。惠农补贴深入落实,惠及农户4.13万户、补贴金额8300万元。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16.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35亿元,木头窝村、杨泗村被认定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市级家庭农场10个,备案农户家庭农场20个,完成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培训150人次,加快推进15家区级合作社认定工作。

(八)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美丽宁河品牌愈发闪亮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方案获批。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编制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蓝天更蓝,完成新华昌公司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新天钢公司超低排放通过国家验收,PM2.5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73.2%。碧水更清,加强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疏浚沟渠14公里,全年补水超3500万立方米,城乡黑臭水体全部“清零”。净土更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有序开展。

生态价值转化探索推进。加快我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核算试点工作,启动筹划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和利用新的“十大工程”,俵口镇“两山”基地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总投资122亿元的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作为全市公开发布1.86万亿谋划项目之首,已完成可研批复并申报专项债。“871”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梦幻蓟运河”通航项目启动实施,西堤柳岸游船码头投入运营。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加快建设,造林绿化面积4000亩,修建堤顶路25.6公里、林间路18公里,全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4%。

城市运行保障提级扩能。老旧城区改造初见成效,提升改造小游园、口袋公园共5个、1.76万平方米,蓟运河城区段10.25公里左堤完成提升改造,12公里桥北新区生态绿廊建设基本完工,新增绿地景观117.42公顷。城市出行更加便利,全年完成道路改造114条。

(九)全力兜底线保民生,民生福祉有效改善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组织实施区福利院改造及二期扩建项目等20项民心工程。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90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发放低保低收入金、特困供养金、照料护理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救助补助金1.35亿元。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等活动46场,参加企业1388家次,开发就业岗位3.2万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严格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等整治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光小学、碧桂园幼儿园建成完工,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31%,建立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7个,获评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13个,“双减”工作取得成效。新建5个街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和6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打通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创建10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示范站。卫健事业健康发展,中医院迁址新建工程加快推进,21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医保联网结算,全区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率达到100%,“云药房”实现全覆盖,基层数字健共体线上保障药品品种达3000余种、累计服务群众9万人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作歌曲《白衣战士天使情》等优秀抗疫作品200余件,大型话剧《氢弹之父-于敏》正式公演,举办京津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宁河非遗购物节。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健身园39处、社区体育园5处、多功能运动场8处、笼式足球场2处、硅PU篮球场5处。

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消费帮扶成效凸显,深入打造“高原夏菜”品牌,扶持建立“廉丰农场”消费帮扶体验馆,“曲卡宁河新村”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帮销农特产品1.1亿元。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百行百业交流行”系列活动23次,选派干部人才44名,接收西藏贡觉县跟岗学习干部11名,投入帮扶资金4540万元,为结对地区援助款物价值786万元。开展“春风行动”3次,设立村级就业岗位238个,开展劳务技能培训10班次,帮助结对地区实现稳岗就业3986人。全力推动51个经济薄弱村发展,累计投入资金730万元,为集体增收260万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依然突出。主要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一钢一纸”占比较高,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产业、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链支撑作用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民营经济活力不足,消费能级有待提升,营商环境离企业和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资源环境能耗约束趋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日益紧迫;民生领域、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扎实的举措、更努力的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区第三次党代会和区委三届五次全会要求,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路径,纲举目张完成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区委三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围绕打造“北国江南、水香宁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构建“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发展格局,持续走好“生态立区”“制造强区”“乡村兴区”“惠民福区”发展路径,接续打好打赢“六大行动”“六大攻坚战”,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宁河新篇章。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完成节能减排控煤年度目标。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落实重大战略为核心,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

高站位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打造未来科技城宁河片区,完善承接项目配套保障,加快推动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持续服务京津合作示范区,加快推动中央公园二期、城市展馆、办公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北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增强对非首都功能优质资源来宁投资布局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高水平推进京津冀协同共建发展。强化与“飞地”协同协作深入交流,创造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宁河样本”。持续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津宁市域(郊)铁路项目进展,协调推进京环线改线工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资源联防联控,抓好与汉沽管理区协同推进“口子镇”环境综合治理。

高效能融入津城滨城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与滨海新区落实“双城”战略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联手突破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等新兴产业贯通发展,协力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二)以强化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创新发展试验区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45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达到66家。加快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7亿元。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种子企业25家、中小企业20家、小巨人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加快科技人才引育管理,开展杰出企业家人才培养活动,加大高层次国内外专家的引进力度。

(三)以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和“1+N”产业链招商推动体系,打造先进金属材料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绿色食品、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电池4条特色产业链,到2023年底,4条产业链企业力争突破130家,完成产值635亿元。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新天钢拓展光伏发电、稀有气体提取等新业态,提速建设金轮高端两轮电动车生产基地,推动泰正、顿格威翰等汽车零部件项目投达产,力促宜家碳钢全球制造中心投产,培育汽车零部件主题园区,年度产值力争突破20亿元。加速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服新220千伏开关站完工、300兆瓦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开工,19个“风光发电”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加深绿色制造,区内绿色工厂达到7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种。

推动数字经济“引擎”赋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我区5G网络建设,建成5G基站1900个,促进5G网络在未来科技城、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区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推进荣亨集团、新天钢等企业在“5G+工业互联网”方面应用,加快科德汽车、鑫浩林云印、玖龙纸业市级上云上平台试点示范企业认证。

推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保利天汇广场竣工、吾悦广场麒麟巷开街运营,组织开展“丰收节”“香蟹节”等系列活动,丰富我区商贸经济、夜间经济,打造消费需求新增长点。大力支持总部经济、商务经济、服务经济、平台经济等创新经济发展,加快实施华谊物联网创业中心项目,推进宁河电商创业园、天津青年电商创业创新园区发展壮大。

(四)以巩固扩大内需为基点,打造经济崛起发展区

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关键作用。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推动总投资916亿元的120个重大项目全面提速、完工投产,推动北方阀控项目完工、金轮电动自行车项目投产,确保华北集团年产10万吨超细晶铜导线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强化规划审批服务,落实用以函代证、承诺审批等方式办理项目手续。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快“八个一”“五个馆”项目实施,推进已谋划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充分运用好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措施,加强政府资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大项目建设。深化服务企业三年行动,完善“企业服务能力手册”,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创新搭建早餐会、下午茶、夜沙龙等服务载体,打造“暖企驿站”2.0版,千方百计助企纾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新上项目,高效实现增资扩产。

持续丰富城乡消费场景。推动西超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完善社区、农村的末端商业网点建设。发放各行业领域专项消费券,联动家乐超市、吾悦广场等商贸载体,举办店庆、网购节等促销活动,落实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措施,开展直播带货、“美食地图”等新型线上促消费活动。

(五)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打造“两山”转化样板区

坚持推进低碳发展。高质量完成宁河碳达峰方案编制,指导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做好年度碳排放报告编写、核查及履约,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严格新天钢超低排放监管,完成玖龙纸业无煤燃烧节能改造项目,推动绿动公司排放达到新地方标准,支持经济开发区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力促现代产业区认证零碳园区,探索开展林木资源“碳汇”交易。

全力抓好污染防治。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精准实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和冬季PM2.5污染攻坚,盯紧新天钢、玖龙纸业等重点企业排放及治理,落实好重污染应急管控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推动劣V类水体口门治理,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巩固净土保卫战成果,建立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版示范区3万亩,做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管。

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扎实推动生态修复与利用,加快实施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和利用新的“十大工程”,推动绿色屏障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俵口镇“两山”实践基地创建,推动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启动芦苇洲公园、稻香美村、低碳绿坊板块建设,引入新商贸综合体项目,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宁河模式”。

(六)以乡村振兴升级行动为主线,打造富饶乡村魅力区

深入推进产业振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建设高标准农田7.2万亩,推进小站稻振兴计划、七里海河蟹推广计划、百万头生猪生产计划,提升改造津沽粮食、原种猪场,布局发展预制菜业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深度合作,建设集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农产品产业园。全面开展“种业强区”建设,实施一批种业科技攻坚项目,打造种业科普示范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低于15家。做大做强以“七里海河蟹”“宁河大米”为代表的地理标志品牌,以“齐心菌类”“天河种猪”“天祥淡水鱼”为代表的企业特色品牌。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示范村庄创建、农村厕所整治、垃圾分类减量、污水设施运维等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工作,打造4个垃圾分类示范镇。持续推进地下水压采水源转换工程,加快村内供水管网更新改造,让28.7万村民喝上“放心水”,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苗庄镇新时代农村共同富裕示范基地建设,打响俵口镇“重走方舟路、湿地水乡游”品牌,支持宁河镇建设乡野主题公园,开展“千户试点、万户示范”民宿制造行动。提速“麒麟岛”开发进程,实施蓟运河生态治理工程,新建游船码头7座。在绿色生态屏障区试点开展林下旅游、林下露营、林下赛事等业态。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攻坚“创文”“创卫”,力争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城区,通过国家卫生城区、卫生镇创建市级验收。完成5.4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44万平方米合流制片区改造任务,一中片区地块二项目完成交付、地块三项目开工,修缮100条老城区背街里巷,综合改造南崔、靳庄基础设施,提升蓟运河城区段12.5公里左堤道路,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攻坚行动。加快城乡交通路网建设,新建改造乡村公路7.9公里,推进实施卫星公路、津汉公路、宁塘公路三期等工程,铺建城乡发展新“跑道”。

(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件事”审批服务改革,制定证明事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非许可类政务服务事项“三个清单”,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拿证”“清单制+告知承诺制”等服务机制。建立“首席代表”制度,完善“帮办代办”机制,推动“无人审批”升级扩面。加快区级政务服务中心运营体系建设,将市民中心打造为一站式、集成化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未来科技城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门受理”“东西通办”。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入实施全员全域招商三年行动计划,组建8支专业化招商队伍,全年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50次以上。组织参加津洽会、世界智能大会、校友会走进宁河等活动,加强与知名商会、行业协会机构合作,聘请招商大使50位,举办5次大型招商推介会、6场集中签约仪式,形成以商招商的浓厚氛围。2023年实现引进项目120个以上,新增注册企业超1400家,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110亿元。

(八)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打造共同富裕幸福区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强与中德职业技术大学等高职院校对接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居民医保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由18万元提升至25万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街镇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新建俵口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镇级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率达到60%。完成烈士陵园提升改造、福利院改扩建工程,社会事务管理中心投入使用。落实社会救助职责,做好困难群体、边缘群体救助帮扶。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教育发展,推进新光幼儿园新建、区中专迁建工程,持续深化“双减”,推动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经验覆盖全区。建设健康宁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区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建设,中医院迁址新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深化中医药服务纵向延伸,做好慢性病、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提升“云药房”保障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科学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重点抓好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群体防控,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繁荣文体事业,举办“文化惠民”活动84场,完成大型话剧《于方舟》创作,巡演话剧《氢弹之父-于敏》,开展送图书、送文艺演出、送电影“三下乡”活动;积极推动体育设施建设,更新建设健身园19处、新建市民排球场7处、社区户外微型场地4处、乡村健身广场篮球场18处,打造双奥体育文化中心,全民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100%。

统筹推进发展与安全。聚焦危化品、城乡燃气、建筑施工、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专项整治,不断强化全区安全大检查、大排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持续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做好信访安全、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努力消除安全隐患。推进看守所、拘留所、武警营房和执法办案中心新建工程,努力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和信访工作示范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河,打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各位代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上展现宁河风采,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宁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