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无障碍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长者模式

关于宁河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天津市宁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1-15 11:34

届人大

会议文件(

关于宁河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月10日在天津市宁河区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天津市宁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  楠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宁河的重要一年。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鼎力相助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认真执行区届人大次会议决议,深入实施“一一二二”工作举措,推进“六大行动”“六大攻坚战”,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坚持稳增长提信心,发展态势稳步向好

经济运行有序回升。“打开式”分析与“穿透式”调度相结合,出台实施“推动经济整体好转30条”措施,编印“经济运行明白纸”,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度格局,确保经济运行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初步预计,2023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86亿元,同比增长57.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8亿元,增速排名全市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业总产值、限上批零额等多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坚持存量项目促建设、储备项目促开工“双管齐下”,建立完善“一办五专班”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125个区级重点项目和58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均达到98%以上创新EOD模式运作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麒麟桥、白云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泰正机械、华北集团、中谷开源等项目正式投产。项目谋划“大比武”如火如荼新增谋划桥北麒麟岛乡村振兴、苗庄全域文旅、贝贝农场二期等总投资1335.5亿元173重点项目。

市场活力加快释放抢抓天津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契机,成功举办“宁河米仓·美食天堂”系列活动,精心开展跨年暖心购物季、首届火锅节、迎春美食节、春纷消费季、第五届全国老酒会、品质生活节、国际马戏节等重大商贸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带动全区限上住餐额增长12.1%社零额增长3.1%河蟹面、肉焖饭入选“天津地标美食”,芦台春获批“中华老字号”真正做靓美食文章、讲好美食故事。

“十项行动”见行见效。在全市率先制定落实“十项行动”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乡村振兴、港产城融合、高品质生活创造等十项行动落地落实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及预制食品、高端装备五大产业链蓬勃发展,制造业发展集群成链。签订全国北方首单“绿色生态保险”,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创建名单,“津沽七里海”品牌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5+N”种业体系初步形成。深入开展“三个争先”主题实践活动,“宁河三问”思想大讨论成果不断巩固

(二)坚持调结构促转型,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评价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7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9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5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超4.78件。指导推荐华新盈、新天钢等4家企业申报天津市科技进步奖,支持推动新天钢与南开大学合作筹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爱迪自动化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芦台春酒业与天津科技大学形成知识产权联盟。建立高校人才信息库,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引进各类人才286人。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生产喜获“十九连丰”,水稻种植、稻渔兼作、生猪养殖规模稳居全市前列,岳龙红瑶种植规模领跑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新评定市级龙头企业2家,获批“津农精品”品牌3个,建成岳龙镇国家级辣椒产业强镇,获批潘庄食用菌市级产业强镇,成功创建国家级隔离试种苗圃、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打造津沽大米示范种植和七里海河蟹家系良种选育基地,申报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三商食品获批市级农产品国贸基地,北方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完成备案,农业产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1%,城乡收入之比优于全市0.4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基础持续巩固五大产业链加速壮大,企业数量突破168家、实现产值近600亿元。积极申报汽车零部件主题园区,汽车零部件、预制食品、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11.5%、60.8%和15.6%。智能化企业梯次培育加速推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1家,天津市创新型中小企业82家。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夯实,创建绿色工厂9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品种3种。

第三产业活力增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吾悦麒麟巷、友鹏新市集正式运营,绿野欣都全面升级,愉悦港湾菜市场投入使用,嘉里蓝海保税仓、保利汇锦广场加快建设,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0亿元。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成立全市首支海河乡村振兴基金,“智慧小二”入网商户突破1万户,累计为1000余户商户贷款5800万元。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建成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244个,建设完成率100%,全区15个街镇259个行政村实现物流全覆盖。

新兴业态后劲明显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5G+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累计建成5G基站2503座,实现5G信号全域覆盖重点地区深度覆盖。积极服务荣亨集团、新天钢等重点企业在5G+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应用与建设。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布局,“风光发电”新能源业态累计获批2680兆瓦、实现并网590兆瓦,并网比例位居全市前列;南埋珠60兆瓦风电、岳龙二期50兆瓦风电项目有序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2%,实现质量、体量双提升

(三)坚持强承接优功能,区域协同纵深发展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成立驻北京企业家服务处,与通州区签署联动发展协议,走访对接北京企业150余次,引进北京企业项目68个、总投资128亿元,未来科技城宁河片区入选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名单,博沃通信设备制造、亚光多肽研发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重点承接载体建设增速提效,未来科技城基础设施提升及绿色低碳建设项目、民航大学新校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建设,京津合作示范区中央公园、城市展馆、办公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京津冀预制食品产业先导区提速建设,流转土地3880亩,道路、管网、场站工程全部启动

重点领域协同合作进入新阶段。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大气、水环境等重点领域会商机制不断夯实。海清公路(津汉公路至秦滨高速公路段)与清河农场西收费站同步开通运营,京环线改线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与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协同加快推进。税务服务、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等举措推陈出新,与京冀两地教育交流协作不断深化。成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探索实现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成功举办京津冀休闲垂钓大赛、津冀联合专场招聘会、京津冀古乐展、京津冀非遗购物节等文体活动,跨区域协同紧密交流不断强化。

(四)坚持优环境增活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大力推动育体制改革,引入天津英华实验学校资源,成立芦台一小、芦台一中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新突破深入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N+10”紧密型医共体投入运转,成功入选市级典型案例。全面推动园区体制改革,围绕“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运行模式,经开实业公司实现从管理向经营的蜕变。积极探索融媒体中心集团化改革,成立融媒产业集团运营开放宁视未来艺术中心、融媒直播基地和数字化直播电商产业基地,打造全市第一家市场化运营的青少年宫高标准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

风险隐患化解有力有效。围绕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国企系统、工业园区、涉农领域、林业资源、街镇资源六大领域、56项重点资源,持续开展存量资源大起底、大清仓,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实现收益13.9亿元,走出闲置资产盘活的“宁河路径”。打响风险防范攻坚战,统筹一切可用资源精准“拆弹”,成功出让1.7万亩林地资源经营权实现收入11.6亿元兜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债务风险底线。

资金资源要素高效聚集坚持产业为基、招商为要,区领导带头“走出去”,9支产业链招商队伍、15支招商小分队开展“敲门招商”200余次。设立驻粤港澳大湾区招商联络处,举办“汇智聚宁·河奏华章”重点项目集中签约4次、招商推介会11次,成功落地实体项目93个,计划总投资超130亿元。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拨付各类资金4300万元,帮销农特产品1.74亿元,合力打造津甘产业园和“高原夏菜”“阿旺绵羊”品牌。

营商环境软实力优化提升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工作,高标准完成全区单位的核实校准。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发布10项“一件事”主题,创新推出“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服务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比率97%以上。未来科技城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帮办代办”不断完善,4类简易项目投资备案全程办结时间压缩1小时内。创新搭建“暖企云”平台,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民营经济10项硬核措施,大力开展“产业链牵手”“企业吹哨、律师报到”“万家律所联万家商户”“民企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等活动,全区民营市场主体突破5.9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市30余个百分点

(五)坚持夯基础提效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提级扩能。重点公路项目有力推进,建成“四好农村路”7.9公里完成10.6公里蓟运河城区段左堤道路改造工程,102条城区老旧道路提升改造持续推进,桥北新区生态绿廊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快新老城区整体开发,5.4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44万平方米合流制片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12个无物业小区实现围合管理。提升4个口袋公园,完成54处街景立面和南崔、靳庄等城中村提升改造,实施歌山品悦府、中铁建西派学府等高品质住房项目,未来科技城、经济开发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建设,一中片区地块二项目完成搬迁、地块三项目启动建设,七里海新家园搬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

农村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开展全域清洁化“百日攻坚”“大干60天”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整理疏浚村庄河道、坑塘、沟渠4000公里,清理垃圾杂草1.4万吨。岳龙镇小闫村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强化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日常巡护监测,120个村内供水管网改造完成,252个现状保留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运行率和污水水质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垃圾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体系全面建立,13个垃圾压缩转运站运转正常,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宁河区“十四五”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高质量承办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成功举办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中国轮滑公开赛、第一届“学青会”轮滑预赛、七里海半程马拉松、全国轮滑节等重大赛事活动,荣获“天津市轮滑运动训练基地”“天津自行车运动示范区”称号。努力打造“四季”文旅品牌,建成开放贝贝生态农场、乡野主题公园、芦台春文化创意产业园、板桥镇盆罐理想村等20余处农文旅点位,成功创建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周思聪艺术馆,宁和稻香3D稻田画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带动全区接待游客数量、综合营收等指标翻番增长,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

(六)坚持抓治理促转化,绿色治理有效落实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美丽宁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蓝天更蓝,PM2.5年均浓度39μg/m³、全市排名第二,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63.5%。碧水更清,断面达标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三。净土更净,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全区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生态质量保持稳定。

生态价值转化探索推进。七里海湿地修复“新十大工程”谋划形成,大力开展七里海沟渠疏浚苇草治理进一步加大鸟类保护力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投入使用与吉林省联合组织东方白鹳放归活动。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探索实施成鱼科学间捕与公益拍卖。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七里海特定地域单元核算,全区生态产品总值达到466亿元。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成功试种中草药400亩,绿屏生态驿站正式运营,接待团建、游客万余人次。

(七)坚持办实事强保障,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难题加快纾解。20项民心工程全部完成,10件民生实事高标准办成。养老托育水平不断提升,成立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成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个,“顺驰兴业社区”入选“天津市2023年度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荐名单”。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化发展,备案5家托育服务机构,完成全年3个千人口托位数目标。更新社区健身园22处,新建市民运动场所32,双奥运动中心投入使用,打造“十分钟健身圈”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公众满意度连续三年提升。

保障能力继续加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残疾人补贴等各类补贴资金1.11亿元。开展“春风行动”“送岗上门”活动,城镇新增就业6100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万人,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2023专项行动,成功创建华翠社区、滨江社区两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力防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确保全区平安度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隆重举办芦台一中建校110周年校庆活动,新光小学开学迎新,新光幼儿园主体封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1%。医疗资源优化均衡区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中医院整体建成投入试运营,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全年完成签约人数达到16余万人,4个试点镇、35所村卫生室医保联网结算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提质扩面成功举办“震翔之夜”女子十二乐坊专场演出、迎新春“三下乡”等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筑梦新宁河文化进乡村”惠民演出及非遗展览168场,话剧《氢弹之父--于敏》在津首演“双创”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创建达到市级评审标准廉庄、板桥、宁河三镇通过国家卫生镇市级复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产业偏旧偏重现象依然存在新兴产业补位作用不强支撑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不多,招商引资成效还不明显,资产盘活需持续加力民营经济活力不足,消费潜力需挖掘激活,营商环境离企业和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制约的能力还不够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化解债务风险压力较大民生领域、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准谋划、主动作为,以有力有效措施推动问题加快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也是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勇于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定高质量发展路径,多措并举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精准有效强化“四个条线”调度,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宁河建设的新篇章!

推动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区委三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见行见效,强力实施“六大行动”、全力打赢“六大攻坚战”,着力在“三重点、三条链、三个新、三张牌”上升级加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开创宁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做好节能减排降碳工作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不断跟进协同发展步伐

加速提升平台承接功能扎实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宣传工作,坚持高质量疏解发展高水平承接建设并举,深化与北京市通州区合作对接,常态对接国家部委、在京企业、金融机构,不断拓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对接渠道全年引入北京企业项目70以上推动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开工,提速创业基地及蓝白领公寓建设,不断完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北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预制食品产业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加强协同协作对接力度。立足建设“飞地”协同发展示范区目标,持续织密“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开放互联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推动京环线改线工程建设。强化环保协同,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协同,联手破解跨区域制约难题。强化服务协同,推动公共服务、审批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办医办学合作创造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宁河样本”。

(二)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天开高教科创园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80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达到93家。筹建市级钢铁冶金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市级孵化机构4。大力推动主体培育,认定专精特新种子企业30家、中小企业32家、小巨人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5家。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探索打造“科学家村”,推出“人才码”,支持突出贡献企业员工落户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00人以上。

强力推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主导产业“链上”企业突破200家。着力培育智能产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主题园区,打造“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整车”的汽车生产完整链条。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绿色工厂9家。建成新天钢光伏支架工厂,打造四方先进制造产业基地支持昌昊实业、荣亨集团创建5G全连接工厂以数智化转型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全力深挖投资消费潜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有效投资作用继续深化项目带动战略,全链条抓好项目储备、建设、管理、服务环节,统筹实施115个重大项目,推动中集集团现代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启动建设金轮集团两轮电动车生产基地项目主体完工,特未浓年产6万吨调味品项目竣工投产。已获批的45个、2680兆瓦“风光发电”项目尽快并网新天钢42兆瓦屋顶光伏项目加快实施,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持续引导释放消费潜力高质量建设消费地标商圈,桥北街道以吾悦广场为轴心,联动麒麟巷、渠梁市集、市民中心等优势载体,推动实施友鹏综合农副产品市场、保利汇锦广场、白云酒店、维也纳酒店项目,芦台街道以家乐—绿野欣都为轴心,积极打造“宁河老街”消费场景统筹发放惠民消费优惠券,积极创建一批绿色餐厅,策划推出“宁河宴”,打响“宁河米仓·美食天堂”消费招牌。精心组织特色美食、农特产品、非遗文化展销活动,依托芦台大剧院组织商业演出50场,推出湿地音乐节,吸引更多人“唱响”宁河。

(四)全力抓好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改造工作,推动瑞津板桥70兆瓦集中式风电、中核北淮淀150兆瓦渔光互补、英利发展25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开工率达到50%以上。推动“双碳”工作落地见效,实施钢铁超低节能控煤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模式,全力推动300兆瓦共享储能电站开工

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动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创建,严格落实对新天钢、玖龙纸业超低排放监管,动态开展绩效分级评定,持续做好扬尘火点面源管控,高标准落实重点道路“以克论净”考核,探索优化新天钢公铁联运模式。强化“幸福河湖”建设,实施1.24平方公里合流制片区改造和老旧排水管网排查,全力确保断面水质达标,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全面启动大北、东棘坨两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做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巩固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深化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十大工程”,启动七里海流域生态修复,增设闸涵10处,整合优化进驻七里海的科研团队,提升湿地智慧化科研监测水平打造全国湿地科研科普示范基地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培育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全力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稳妥推进七里海新家园搬迁安置工作,提升改造14个搬迁村基础设施

(五)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展现产村发展成效

持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7.7万亩,完成津沽粮食、原种猪场改造,蔬菜种植面积超7.2万亩、淡水水产品产量超5.9万吨、小站稻种植稳定在37万亩,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推动农民增收,与京赢集团合作共建北方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支持鼓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直播带货、农村电商新业态,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跑赢全区GDP增速。

有效提升农村宜居水平。打造小闫、岳秀、木头窝3个“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农村公路+”模式,完成1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创建1个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和3条示范路,启动102个村村内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村镇充换电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模式。

纵深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统筹实施20个乡村振兴项目深化“千户试点、万户示范”民宿制造行动壮大宁河杨泗、板桥盆罐高端民宿产业集群,建成渠梁书院国学教育基地,打造环七里海文旅休闲、康养居住、科创乐住的民宿群落综合体,提升改造民宿公寓100套,社会化推进水美乡村、路亚公园、麒麟岛项目,提速方舟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建设,麒麟桥“十一”前实现通车

(六)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长远发展后劲

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家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加快推行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试点建设项目“打捆”环评审批,优化提升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质量。强化惠企政策公开,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置惠企政策专区,将政策宣传具体化情景化。落实落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7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9条”等措施,推动华新盈、赛威运动等企业“新三板”挂牌,力争实现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全流程深化重点改革。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教育医疗国资国企、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全面落实国有企业公开招聘、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机制。做优芦台一小教育集团,完成宁河三幼教育集团组建,推进学区化办学、加强校际联盟建设。实施提升财政质量三年行动,进一步调优财税结构、提高管理效能,全面提升财政承受能力。大力实施盘活存量资源三年行动积极推进茂川大厦、港湾大厦再利用,因地制宜盘活嘉禾产业园、方舱医院、海航大集、中融时代等资产,切实走出闲置资源盘活的“宁河路径”

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持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招商活动,组织大型招商活动4次、开展产业链招商推介会4场、聘请招商大使50位、举办主题集中签约活动4场,力争全年引进项目100个以上、实际利用内资完成85亿元。用足用好稳外资政策措施,组织参加广交会、进博会、东博会等境内外国际性展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引育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强化东西部协作,做大做强高原夏菜、阿旺绵羊等特色产业链,打造宁河区协作支援新亮点。

(七)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不断拓展共享发展成果

普惠共享民生福祉精心实施20项民心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打好稳岗位、促匹配、强技能“组合拳”,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推动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万人以上、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健全“一老一小”与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全国智慧康养友好城市”,推进芦台街道养老综合体社会化运营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巩固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成果,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丰富拓展社会事业。持续抓好健康宁河建设,积极推进区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新中医院全面运营实施中医医疗集群建设,创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打赢创建国家卫生区卫生镇攻坚战,推进“创文”“创”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光幼儿园竣工验收,校舍安全隐患治理维修维护、运动场地改造工程启动实施。积极繁荣文体事业,组织“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惠民演出、非遗展览168场。打造“北方轮滑之都”,高标准举办赛事活动130场,打响“一马”“一车”“一轮”“一钓”“一走”“一牌”六个一赛事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全域科普、八五普法等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24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宁河新局面,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宁河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