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宁河 > 宁河印象 > 宁河名人

文学界

来源:  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4-01-18 09:36
台湾女作家 罗兰
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于宁河县芦台镇。著名台湾作家,名震寰宇的文坛巨匠。
祖父靳兰田,颇通文墨,风流倜傥,曾在芦台创办东罗汉会,自当会头。父亲靳东山,就读于天津高等工业学院化工系,天津碱厂创始人之一,擅长旧体诗词及民族乐器。罗兰生长在这样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启蒙,对文学与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志趣、勤奋、修养加天赋,铺就了她登上文学殿堂的成功之路。
罗兰,19岁时曾在乡下任教,一边教书,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遍读《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等,就连《辞源》也当作小说细细研读。后来,经同学推荐,到天津女师附小教音乐课,曾组织音乐团体到广播电台主持《音乐欣赏》和歌唱指导等节目,这使她的音乐修养大有长进,不久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女师院音乐系,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音乐专业学习。1948年4月,大学尚未毕业,只身闯荡世界,去了台湾,毛遂自荐当上台湾广播电台播音节目主持人。在这个节目里,罗兰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理解,谈生活、谈理想、谈道德、谈修养、谈友谊、谈爱情,凡涉及人生的话题无所不谈,节目办得新颖活泼、简洁明快,富有深刻哲理又浅显通俗,受到听众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
罗兰44岁时,出版第一本书《罗兰小语》第一辑之后,作激情如大海波涛奔涌,一发不可收,成为每年都出二三个集子的高产作家。至今,她已出版《罗兰小语》5辑,《罗兰散文》11辑,《绿色小屋》 、《飘雪的
春天》、《西风·古道·斜阳》等长短篇小说5部,“堪称新传记之范本”的自传性文学《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及诗论、游记、诗歌剧、广播作品31部。
罗兰的作品多次获奖。1969年《罗兰散文》获台湾“中山文艺奖”;1994年获广播金钟奖特别奖;1996年《岁月沉沙》三部曲获台湾文学界最高桂冠第二十一届文学奖。
罗兰先后出任中国文艺协会理事,中国妇女写作协会理事,国际笔会监事,国际女记者及女作家协会监事等职。1987年她的名字列入英国剑桥名人录。
罗兰对生育她的故乡芦台有着深厚感情和难以割舍的爱。她曾几次回芦台老家省亲,每次来都要看看她小时的老家“靳向善堂”遗址,写了不少追忆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1996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的罗兰作品研讨会,就是按照她的意愿在我县芦台宾馆召开的。

诗人 郑愁予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宁河县,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父亲是个军人,他童年随父亲的军旅生涯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早年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14岁入北京大学文学班学习,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现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任教。
郑愁予无论是在台湾诗坛,还是在全国诗坛,都是个很特殊的著名诗人。他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融会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之中,使之适合中国内容的需要,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评论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容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他的诗,美丽而不柔靡,豪放而不粗俗,看似平常,实则内在深沉,蕴涵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因而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好多诗篇尤其博得广大青年的喜爱和传唱。
对郑愁予的诗作,《中国作家论》有专门评述。名字载入《台湾作家辞典》。

剧作家 丁一三
丁一三(1931—1996),原名薄殿辅,笔名丁力、黑雁男,宁河县七里海镇薄台村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协会常务理事,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文学会总干事,原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
丁一三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多次立功受奖。主要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英雄虎胆》。是建国初期家喻户晓的少有的好影片,直到现在仍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该片翻译成多国语言,享誉越南、朝鲜及东欧各国。歌舞剧《长山火海》(与冯德英等合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话剧《陈毅出山》。受到普遍赞誉,曹禺等名家撰文高度评价。该剧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并荣立二等功。话剧《九一三事件》。先后在京、沪、杭等地演出二百多场,直接配合了当时全国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话剧《甘巴拉》。江泽民等军委首长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荣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著名作家 万国儒
万国儒(1931—1990),宁河县板桥镇王石庄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天津市工人业余文学创作社主任、顾问,是天津工人业余文学创作社创始人之一。
万国儒1960年由工厂调到《新港》杂志当编辑,1961年起在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是著名的工人作家,五六十年代曾名噪文坛,被文艺界称为“南胡北万”(南方的胡万春,北方的万国儒)。先后出版《风雪之夜》、《龙飞凤舞》、《欢乐的离别》三个短篇小说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欢乐的离别》等篇被选入全国中学教科书。
万国儒的作品,短小精悍、文笔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艺界领导、著名作家给予极高评价。茅盾在1962年的《夜读偶感》中评价说,万国儒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风趣盎然,而又意义深长……不能不引人注意”。著名作家孙犁曾指出,“50年代中国文坛曾先后有两颗新星出现:一个是工人万国儒,一个是农民谷峪”。他还撰文说:“较之其他一些工人作者的作品,万国儒的小说,是多情趣的,涉及生活,也比较广泛,他的思路比较广,也比较活泼。”
万国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重返文坛,调回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写作。他曾长时期回宁河体验生活。发表了《七里海情思》、《县委书记轶事》、《故土深情》、《家乡的土地上》、《马齿菜》、《柳魂》、《焊花璀灿》等多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其中,《柳魂》获1984年《天津文学》佳作奖,其他多篇被收录在各种专辑和书刊。

作家 柳萌
柳萌,本名刘濛。1935年10月26日出生于宁河县宁河镇。编审,作家。多年从事报刊出版社文学编辑工作。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遭批判受审查,失去到大学读书的机会;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先后发配北大荒、内蒙古劳动改造,一生最好的年华毁弃在荒唐年代。
重新走上编辑岗位后,曾任《乌兰察布日报》文学编辑,《工人日报》文艺部编辑组长,《新观察》杂志编委、组长、副编审,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副社长、编审,《散文世界》杂志编委,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编审,《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编审。出版的主要散文随笔作品集有:《生活,这样告诉我》《心灵的星光》《寻找失落的梦》《岁月忧欢》《 消融的雪》《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柳萌卷》《生命潮汐》 《珍藏向往》《真情依旧》《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柳萌散文》《变换的风景》《穿裤子的云》《无奈的告白》等,有的作品曾在全国和地方及报刊获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北京杂文学会理事。

著名报人 张颂甲
张颂甲,1927年5月生,宁河县人。曾任《经济日报》副总编兼记者部主任。继而负责筹办我国建材行业惟一一张全国性报纸《中国建材报》,并任社长兼总编辑。现为中国建材报社名誉社长,中国建材记协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新闻高评委主任委员,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理事,中国产业报协会高级顾问,及其他诸多部门的高级顾问。张颂甲是报业很有名望的高级编辑、高级记者,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报人。曾多次采访过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报道过开国大典、审判“四人帮”等重大活动和事件。他以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性,报道了许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由于他在新闻战线的突出成就,多次受到李先念、陈云、赵紫阳、朱镕基及中宣部等领导的赞扬或接见。
张颂甲笔底耕耘几十年,具有深厚的新闻理论根底和丰富的新闻写作经验。他撰写的《新闻写作基本知识》、《新闻作品试析》、《经济新闻求索》、《编辑部的秘密》、《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等新闻书籍,深受新闻工作者的喜爱。

著名报人 孙惠卿
孙惠卿,1929生于宁河县西关村。中国煤炭报原第一副总编,中国产业报协会常务顾问,全国报纸编校质量评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连任五届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评委,连任九年中央国家机关新闻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连任十九届产业报好新闻评委,是新闻界公认的“评选专业户”。发表了大量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撰写了大量有关新闻研究的论文。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作序的《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中,对他的办报思想,做了专门介绍。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