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宁河要闻

以丰收为媒 促产业振兴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30 09:42

9月29日上午,宁河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岳龙椒薯收获启动仪式在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举行。市农业农村委村镇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孙力,区委书记白凤祥,区委副书记宋建出席。

在白凤祥一行来到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后参观了农耕文化长廊、椒薯加工中心和农产品展销区,详细了解农耕文化传承、宁河特色农产品丰收及产业深加工发展情况。

启动仪式上,诗朗诵《岳龙甘薯丰收礼赞(二)》以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与精彩镜头,生动展现了岳龙红瑶甘薯特色产业的蓬勃活力。“岳川杯”短视频大赛、甘薯争霸赛等丰富活动,也全面呈现出“中国红瑶之乡”在丰收季节的昂扬气象,让丰收的喜悦浸润人心。

2025年,岳龙镇红瑶甘薯总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以岳龙红、一亩红瑶、岳川酱坊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逐步构建起“椒薯联动”的特色产品线,推动椒薯产业全链条式发展。同时,立足镇域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通过三产融合让“小甘薯”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从选种、育苗到施肥、采收,我们都严格按照标准走,协会还派专家定期来指导。今年我们村的甘薯亩均产量达到了5000斤,比去年每亩增收1250元。产量上去了,钱包也鼓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岳龙镇红瑶甘薯种植户徐海波说。

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宁河区推动特色产业升级的标杆项目。园区目前已建成智能存储库并投入使用,智能存储库可容纳 1200 万斤甘薯进行存储糖化,通过错峰销售提升经济收益,当前库存已达800至900万斤。园区内椒薯加工中心即将投产,用于生产薯蔫、冰烤薯等深加工产品,年产能可达3000吨,年产值可达9000万元。未来,园区还将打造岳龙甘薯与红色记忆展览馆,融合农业生产展示、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研学科普等多元功能,全力构建“育苗、种植、存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岳龙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岳龙镇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重要一环,能保证本地甘薯销售、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更能通过它将岳龙镇的名片叫得更响。我们还将持续做好品牌打造,目标就是把岳龙红瑶甘薯打造成全国范围内耳熟能详的特色产品。同时,辣椒加工产业也会继续研发新产品,使椒薯交相辉映,共同发展。”岳龙镇党委书记薄立江说。

凭借多年积累的优质品质与良好口碑,岳龙红瑶甘薯已成为区内外企业合作的“香饽饽”,不断吸引着来自农业加工、文旅活动、商超零售等多个领域的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共同开启产业发展新篇。

“三年来,通过我们的平台,对红瑶甘薯进行了大力推广。红瑶甘薯品质、口感各方面非常好,好评率和复购率是非常高的。现在我们已经把红瑶甘薯产品放到平台首页进行推介,还有线下的展会、刊物、全平台推广等与红瑶甘薯加大合作力度,实现双方共赢。”青岛鱼得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得水说。

岳龙红瑶甘薯能从“田间小作物”长成“增收大产业”,靠的是品质,但要持续走得远,必须靠标准。活动中,宁河区甘薯协会发布了岳龙红瑶认定标准,从产地环境、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到采收糖化、包装运输等全流程作出明确规范,更通过标准化管理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性,为岳龙红瑶进一步打响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支撑。

“发布的岳龙红瑶认定标准,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咱们产业从'好品'到'名品'的'通行证'。协会接下来会分批次组织种植户开展标准培训,从选苗用苗到销售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标准不悬空、农户真受益'。”宁河区甘薯协会会长张立军说。

今年以来,宁河区深入贯彻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扛牢稳产保供政治责任。全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5.8万亩,预计产量54万吨,为全年粮食产量“二十二连丰”打下坚实基础。其中,红瑶种植面积达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瑶种植基地。从全域粮食稳产到特色产业领跑,宁河区正以“稳”的根基与“特”的亮点,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我们重点打造小站稻、蔬菜、生猪、虾产业集群。'津沽七里海'系列农产品品牌溢价率超20%,站稳东南亚市场,七里海河蟹品牌价值突破5亿元,宁河农品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我们积极推进全域'农文体商学旅'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游促农、以旅兴村'的良性循环,宁河已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稳步迈进。”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洪伟说。

区领导杨德春、赵东亚参加。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