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11,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宁河 > 宁河印象 > 民俗风采

宁河评剧

来源:  宁河区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1-03 17:20

宁河民间戏剧——评剧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从清代到如今评剧大约经历了:对口莲花落时期—唐山落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剧发展时期—“文革”前后时期等几个阶段。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后又写为“评戏”,人们习惯称:“评剧”。据《史料记载》,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部滦州(现滦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而对口“莲花落”则是由民间二人说唱“什不闲”(一种表现形式名称)演变而来。

据《宁河县志》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年)丰台镇就已经成立有“裕泰和”戏班,并请毗邻唐山一带的评剧艺人到丰台传授教戏,其中也有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曾来此作指导。

宁河评剧从最初的莲花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的评剧团,曾经排演过《王二姐思夫》、《宝莲灯》、《秦香莲》等近百个剧目,在京津唐一带及东北三省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有很多宁河籍的艺人,如著名评剧皇后“白玉霜”、著名“新派”继承人王曼苓、在宁河搭班演出过的评剧名旦筱俊亭等演员更是在全国熠熠生辉的戏剧明星。

宁河评剧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着辉煌的成绩,名副其实是中国民间艺术园里的一支奇葩。2009年,宁河评剧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河评剧形成于清朝末年,兴盛于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它是从民间对口莲花落和蹦蹦戏两种民间说唱形式,经过长时间人民群众的哺育和成百上千位演员们的辛勤创造,逐渐演变成当今的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俱全的地方戏第二大剧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宁河评剧作为一种民间戏曲艺术,他的最大价值在于: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伸张正义,鞭挞腐朽。通过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进而达到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态。


附件:

分享到: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