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氢弹的人 于敏 于敏,宁河县芦台人。1926年生,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兼任助教。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等职。 在氢弹理论突破中解决热核武器物理学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的突破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别奖。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第一个走上主席台接受江泽民主席亲手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对于于敏的卓越成就,国务院、核工业部曾分别做出决定予以高度评价,称他“为我国核理论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核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高度称赞他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印发文件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
![]() |
![]() |
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北方,一声巨响,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还是在中国西北方,又一声巨响,氢弹爆炸成功!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全世界为之震惊!这震惊,不仅仅因为氢弹爆炸本身,更多的还是那意料不到的时间差: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设计氢弹的人,竟是一个恰逢不惑之年的“土专家”。他,就是于敏。 从此,于敏的名字如同两弹爆炸一样,名震寰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A·玻尔称他是“出类拔萃的人”。 日本科学界著名人士称他为“中国专家一号”。 我国国防工业的功勋簿上多次记载下他的名字设计氢弹的人—于敏。 |
光学家 张耀明 张耀明,先后任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发部主任,苏州大学现代学光技术研究所负责人。他主持科研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间歇式高速摄影机,360/秒间歇式高速摄影机样机,我国第一台像增强高速摄影机,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出色完成“风云一号”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在新一代遥控光电经纬仪的研制中,取得重大成果,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