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关驻村工作队自进驻经济薄弱村开展扶持工作以来,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立足村情民意和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提升农业种植质量效益为突破口,全力推动本地产业培育,力争形成村庄特色主导产业,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3月30日,对口扶持的于三庄村、赵学庄村分别与宜可新(天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首个产业项目签约,引入非转基因牛奶生食玉米特色品种,以“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标准化农业生产,以稳定销售渠道和价格的方式实现产销有效衔接,为村庄产业发展打响起跑“发令枪”。
一、 展现调研成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工作队经深入走访调研发现,两村产业基础条件极为薄弱,集体资源相当有限,无二三产业基础,无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村集体除了依靠租赁土地获得收入,再无其他产业项目。工作队一方面利用单位技术优势,对两村进行农业基础检测,一方面积极走访周边特色村镇考察多个成熟项目,以及农科院、农学院等专业院所。农业检测结果显示,两村土壤条件极佳,农作物富含对人体有益硒和锶元素,非常适合农业种植。据此,工作队与两委班子通过反复研究,明确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做文章,立足实际,稳扎稳打,坚持走高端、精品、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之路,着手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打造“小而精”的特色农业项目。
二、 把握关键重点,扫除产业发展障碍。
于三庄村全村耕地140余亩,因村内留守劳动力不足,2020以后均为集体代为耕种,全部收益归村民,村集体没有收益。同时村集体没有建设用地、耕地等任何集体资源,而且没有特色农产品和经济作物,产业基础形同“白纸”。工作队首要解决村集体没有资源难题,在征得村民同意后,以土地流转“市场价+动态收益”模式,将村民土地以租赁方式统一收归集体经营管理。针对村委资金不足难题,工作队及时筹集资金17万元,帮助集体完成土地租赁,为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赵学庄村全村耕地1000余亩,其中设施大棚600余亩,因“赵学”西红柿发展形势较好且占用大部分劳动力,村内其余耕地已经全部流转。同时大棚西红柿种植模式较为粗放,种植户各自为战,品种零散,上市时间不一,销售阶段为小商小贩地头收购,种植户缺少定价权,难以抵御淡季卖不上价风险,收益水平受市场因素波动明显。工作队着力解决提升产品附加值、破解价格波动等难点痛点,经咨询农科院,明确碱性土壤最适合种植口感西红柿,通过统一品种将十分有利于品牌推广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同时经其引荐,接洽到天津地区唯一“订单农业”企业,通过合作推进生态绿色的标准化生产,有望提升该村农产品品质,同时稳定农产品收益水平。目前已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初期投入设施大棚30亩,待本季完成后统一启动。
三、强化产销衔接,打开产业发展局面
驻村工作队将做好产销衔接作为提升农业种植质量效益订单重要抓手,一手抓好农业生产,一手稳定销售渠道保障收益。作为农业发展新模式的“订单农业”,在产销上具备双重优势,成为经济薄弱村破解产销难题的重要选择。工作队一是与宜可新(天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深入接洽,考察企业在生态农产品生产上的技术水平和订单销售保障能力等要素。二是通过村两委征集民意、汇总问题,组织企业负责人到村进行沟通讲解,同步组织村民代表赴企业合作的种植基地现场学习考察,进一步消除合作疑虑。三是立足村集体利益与企业深度研究合作模式,严格把控合同细节,进一步压缩产销环节成本。目前两村已与企业完成首个合作项目签约,先期投入牛奶生食玉米35亩,预期全年收益10余万元,为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迎来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