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以来。岳龙镇深入落实 “十项行动”,关于“三农”领域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镇有优势产业、村有致富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一椒一薯”特色产业,聚力打造全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走进岳龙镇立军家庭农场,农户们正在抢抓有利时节栽植红薯苗。他们分布在田垄间,三人一组分工协作,有的插苗、有的培土、有的浇水,一派农忙景象。
“现在我们家庭农场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的全是‘红瑶’红薯,它比种大田作物效益要高得多。”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立军说。
近年来,岳龙镇大力推进红薯产业,经过对烟薯、红瑶、济薯26等品种的种植试验,筛选出了红瑶这个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去年就实现了亩均4000多元的收益。今年更多的农户投身到红薯产业中来,使全镇红薯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万多亩。
“这‘红瑶’蜜薯在咱们黑土地表现还特别好,产量也高,一般的产量在4000斤左右,而且它口感也好,无丝,无筋,糖度可以达到50%多。蒸着吃、烤着吃都很好,它还可以做红薯蔫儿、冰薯,在市场上销售得特别快。”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立军说。
随着红薯市场价值的不断挖掘,岳龙镇立足特色红薯产业,主动打好“特优牌”,实施“岳龙红”红薯产业项目,在品种选育、政策支持、链条延伸、市场拓展等方面狠下功夫,逐步将小红薯做成大产业,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为了打造岳龙‘椒薯强镇’,也配合政府发展红薯产业,我们家庭农场也发挥我们优势,采用科学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确保红薯无残留、口感好。我们也将大力挖掘红薯附加值,利用好红薯的深加工产业链,叫响我们的红薯品牌,使我们的红薯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立军说。
红薯产业让广大农户看到了致富前景,更坚定了走特色种植之路的信心。然而,红瑶种苗只有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能够供应,而且运输路途远,增加了时间成本。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岳龙镇建成了自己的种苗繁育基地。
“我们岳龙镇甘薯种苗繁育基地占地约200亩,已经建设了70多个冷棚,用于种苗繁育。我们与国家先进的种苗公司合作,计划用两至三年的时间,从众多株系中选择最适宜本地种植的、最优秀的、最优质的红瑶种苗保证群众的效益,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岳龙镇农业农村发展办公室主任张金鑫说。
在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十项行动”中,明确了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工作方向。岳龙镇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瞄准打造“中国红瑶之乡”目标,做强椒薯产业发展基地,不断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岳龙镇深入落实‘十项行动’,围绕“一椒一薯”两大特色产业,借力‘乡村振兴专项债’和‘产业强镇’两大项目,打造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两大全产业链,吸引周边的群众参与到特色产业的种植中来。同时,我们将依托两大产业,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提高产业的价值,使村民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从而推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岳龙镇农业农村发展办公室主任张金鑫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十项行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工作要求。对此,宁河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布局,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备的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直面研发创新、品牌打造、产业链条较短、上下游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业全产业链实力更强劲,应因地制宜补上短板,锻造长板,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全产业链条,才能充分释放乡村产业的巨大潜力,让广袤田野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