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红色文化、湿地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源远流长。今年以来,宁河紧密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助推,以生态为保障,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坚定不移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以“旅游+”多元融合业态,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
赏田园风光,与动物为伴。共享亲朋好友相聚的欢乐,走进位于造甲城镇的贝贝生态农场,这个集科普、观赏、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项目,如今成了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随着农场的建成营业,曾经经济收入单一、后劲不足的造甲城镇走上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贝贝生态农场是造甲城镇2023年'农文旅'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项目,给造甲城镇大项目建设开了好头。项目的落地带动了镇域餐饮、住宿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周边部分村民的就业。”造甲城镇农业农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祥磊说。
“农文旅”产业是新兴的文旅产业形式,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复合型产业模式。当前,造甲城镇正以建设“农文旅样板项目”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绘制农、文、旅三大业态,融合互通的乡村振兴实践图。
“我们将全方位总结贝贝生态农场项目的建设经验,继续深挖双核文化,通过‘大项目建设’来加速推动我们造甲城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落地。”造甲城镇农业农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祥磊说。
乡村旅游不仅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更在于感受当地风土文化的“灵魂”。去年以来,俵口镇立足红色文化和七里海湿地文化资源优势,以于方舟烈士故居为依托,用好用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章,通过围绕“西五村”打造的3.8公里长“重走方舟路”研学路,吸引游客追寻红色足迹,打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接待团队700余家,2.2万多人次,同时吸纳就业人员60多人,拉动周边用工6000多人次,形成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红绿并重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我们从市里到宁河,我的感受是绿色生态,看到老百姓一张张笑脸,我想未来宁河会越来越好。”南开区金融街社区党委书记郭金兰说。
“俵口镇将强力推动红色文化与七里海湿地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带领游客重温‘方舟精神’、体验七里海生态风光、品味宁河特色农家美食。不断挖掘提升镇内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硬杠杆’,力促形成红色研学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红’‘绿’交融,让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俵口镇党委委员杨立杰说。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作为天津的农业大区,宁河把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打造了天津市乡野主题公园、廉庄镇木头窝村、宁和稻香家庭农场、绿屏驿站等一批精品化、差异化“农文旅”点位,有效增强了镇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目前,全区'农文旅''一河一海一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文旅'融合项目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北国江南,水香宁河'的发展定位,通过持续优化旅游资源分布,越来越多游客来宁河游乡村美景、发现乡村好物,在感受活态乡村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助力宁河高质量发展。"区文旅局旅游管理科安秀飞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不仅为新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宁河锚定了新坐标、新定位。今年以来,宁河按照天津“十项行动”工作部署,坚持以农业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牵引,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整合全区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七里海研学游、农庄体验游、稻乡观光游、运河水乡游、民俗文化游、梦幻蓟运游等沉浸式、体验式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策划举办一批有品质、有影响力、有感召力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创作一批讲好宁河故事、传播宁河声音、展示宁河形象的精品力作,持续增强宁河“农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走出一条具有宁河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