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宁河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把粮食种好的同时,把特产打造成了品牌,把特色拓展成了产业,农民的角色定位,增收渠道变得多样化,实现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乡村振兴了。
2023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丰产,良田是关键。这里是宁河区东棘坨镇毛毛匠村的高标准农田,村民董绍征正在查看水稻田里的状况,看着田里长势喜人的稻穗,他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但是曾经,这里每年的水稻收成却只能看“天”吃饭。
“以前一遇到旱情,原有的沟渠不通水,心里干着急。”东棘坨镇毛毛匠村村民董绍征说。
自从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经过泵站清淤、建闸涵管涵,提升了节水灌溉效能,实现稻田随时灌溉,原来用一天才能浇完的地,如今一个小时就能干完。
“如今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水快省时省电,节省老百姓的开支。”东棘坨镇毛毛匠村村民董绍征说。
高标准农田也让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有了“用武之地”。平整土地、整合田块让农田更适合机械化作业,硬化沟渠,建设农业物联网让农田能够旱涝保收。集良田、农技、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了农业抗灾减灾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前我们这里收庄稼大型机械很难走,费力又费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所有的道路进行拓宽平整,今年群众都种植的水稻,长势特别好,我们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东棘坨镇毛毛匠村村民董绍征说。
”今年水稻长势特别好,预计产量比去年还要高,现在有这么好的种植条件,我们明年想扩大种植。“东棘坨镇毛毛匠村村民黄立梦说。
截至目前,我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个,主要涉及东棘坨、宁河、苗庄、板桥、七里海潘庄等镇总面积5.2万亩,总投资7800万元,高标准农田里农作物茂盛生长,形成了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
如果说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农民有了底气,乡村特色产业则筑牢了农村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告别千篇一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很多乡村因地制宜找到了特色产业。
在潘庄镇大贾庄村的大棚里种的是北方稀有的火龙果,在陕西考察农业项目时,牛万才瞄准在天津地区很少有人种植火龙果这一优势,将其发展为特色产业。
“因为气温的温差导致北方火龙果生长周期长,积糖比较多,口感比南方的火龙果要甜、要糯。“潘庄镇大贾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牛万才说。
为充分利用果园进行多元化发展,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和旅游公司,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距离果园百米远,建成了占地60亩的露营基地,为村里多增一份收入,同时果园里的采摘项目也就不愁销路了。
“ 我感觉挺好,这样能带动大贾(庄村)的经济,我们这个小家庭也越来越好。”潘庄镇大贾庄村村民刘艳说。
村民们的生活有盼头,村庄的发展有奔头。大贾庄村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院落干净、村巷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欢乐热闹,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特色文旅项目精彩纷呈,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宁河大地,山乡巨变、向美而行,这片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