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来自22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在大贾生态农业产业园挥锄播种,这是潘庄镇大贾庄村开展农耕研学活动的生动场景。近年来,大贾庄村以“党建+研学”模式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构建起“教育赋能、产业振兴、文化互鉴”的融合发展格局,让千年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立体研学体系架设文明互鉴桥梁
大贾庄村创新构建“国际-国内-属地”三级教育实践网络,形成独具特色的研学矩阵。在国际层面打造国家级“感知中国”实践基地,开发“1+6+N”课程体系,以24节气农事体验为核心,融合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主题。留学生们通过三维节气模型探秘古人“观天察地”智慧,在火龙果园体验“南果北种”科技,于稻蟹混养田感悟生态循环理念。三年来累计接待100余国4000余人次留学生,促成中美青年农耕对话等国际交流项目,让农耕文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产教融合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该村首创“高校+企业+村集体”协同机制,与天津大学等7所院校共建实践基地,引入中智国际集团专业运营,并为中智国际集团负责人苑婷颁发“最美推荐官”聘书。在4500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设置果酒工坊、稻田艺术区等八大功能区,形成“半日体验-全日研学-多日驻训”产品体系。留学生们既能在传统农具体验区感受“粒粒皆辛苦”,也可在现代智能温室学习物联网种植技术。这种“前店后厂”的产业格局,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增值300%,鸡心果酒等特色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研学经济为村集体创收270万元。
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振兴内生动力
大贾庄村将农耕研学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培育出43名新型职业农民,吸引6名大学生返乡创业。通过“高校智库+在地实践”培养机制,15名村民成长为技术骨干,80个新就业岗位让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国际友谊林、非遗工坊等项目的实施,既保护了扎染、传统农具制作等技艺,更让2000余套闲置农房焕发新生。正如俄罗斯留学生伊万所言:“在播种中读懂了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
如今的大贾庄村,研学团队与稻浪共舞,外籍学子同村民共话桑麻。这片曾经以棉花玉米种植为主的土地,正通过农耕研学的独特路径,实现从传统村落向“没有围墙的农耕文化课堂”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潘庄方案”。当留学生们把浸染泥土芬芳的中国故事带向世界,大贾庄村的振兴之路也愈发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