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宁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3.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146.21亿元,比上年下降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39.10亿元,比上年下降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81:45.19:43.00。
图1 2018-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二、农业
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3%,其中,种植业产值33.83亿元,同比增长8.0%,林业产值0.23亿元,同比增长38.5%,畜牧业产值20.07亿元,同比下降13.4%。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5.12万亩,同比增长1.3%;棉花种植面积3.22万亩,同比下降33.7%;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7.38万亩,同比增长15.0%。
畜牧业生产总体下降。全年生猪出栏41.03万头,同比下降22.1%;家禽出栏1659万只,同比下降0.1%;肉类总产量6.49万吨,同比下降11.5%;禽蛋产量2.38万吨,同比增长22.1%,牛奶产量3.93万吨,同比下降8.4%。
表一 202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同比±% |
粮食 |
万吨 |
32.67 |
1.7 |
#夏粮 |
万吨 |
6.50 |
5.0 |
棉花 |
万吨 |
0.28 |
-19.5 |
蔬菜及食用菌 |
万吨 |
21.34 |
9.8 |
水果 |
万吨 |
4.46 |
28.2 |
渔业生产平稳,效益略有增加。全区渔业产值达到14.96亿元,同比增长19.9%,养殖水面达到5.43万亩,与去年持平,全部为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达到5.59万吨,同比增长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压力犹存。全区工业增加值123.26亿元,同比下降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7.7%,总产值完成690.39亿元,同比下降17.6%。
企业效益降幅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69.98亿元,同比下降10.0%,实现利润9.39亿元,同比下降80.0%。
表二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同比±% |
两轮脚踏自行车 |
万辆 |
47.76 |
-61.4 |
塑料制品 |
万吨 |
6.02 |
-4.1 |
水泥 |
万吨 |
72.19 |
-20.8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72.63 |
-20.0 |
预应力混凝土桩 |
万米 |
362.47 |
-14.3 |
生铁 |
万吨 |
494.69 |
1.1 |
粗钢 |
万吨 |
588.05 |
-7.2 |
钢材 |
万吨 |
694.39 |
-11.5 |
饲料 |
万吨 |
8.88 |
-6.7 |
罐头 |
万吨 |
5.19 |
30.9 |
金属集装箱 |
万立方米 |
248.74 |
-57.8 |
建筑业发展放缓。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8.82亿元,同比下降8.2%。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3.2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4.8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较大。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48.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1.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61.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1.1%。
房地产房屋本年新开工面积11.3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待售面积)10.44 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6.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0.8%。
图2 2018-202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速度
图3 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构成比例
五、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2.2 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1亿元,同比下降5.8%;限上销售额达到501.63亿元,同比下降5.3%;限上营业额达到0.62亿元,同比增长24.0%。
图4 2018-202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其增长速度
对外贸易略有下降。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9.95亿元,同比下降13.6%,其中,外贸出口完成44.36亿元,同比下降10.0%。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吸引内资实际到位额(市属口径)108.6亿元,同比增长12.2%;实际利用外资145万美元。
六、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
财政收支减少。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4亿元,同比下降37.0%,其中,税收收入9.17亿元,同比下降49.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1%;从税种看,增值税完成2.33亿元,同比下降69.2%;企业所得税完成1.49亿元,同比下降52.8%;个人所得税完成0.29亿元,同比下降21.6%。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98亿元,同比下降37.9%,其中,教育支出11.92亿元,同比下降1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3亿元,同比下降80.1%;卫生健康支出2.59亿元,同比下降52.3%;城乡社区支出0.89亿元,同比下降60.1%;农林水支出3.15亿元,同比下降51.3%。
图5 2018-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金融市场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2.91亿元,比年初增加44.40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9.57亿元,比年初增加50.02亿元,同比增长13.9%。各项贷款余额329.49亿元,比年初增加38.52亿元,同比增长13.2%。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04万人,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30万人,城镇职工支付养老金16.10亿元;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6.9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8万人,征缴保险金51301万元。年末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18人,低保资金全年支出525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484人,低保资金全年支出4511万元。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区公路总里程1513公里,其中,区级以上公路546公里,乡村公路967公里,干线公路430公里。公路运输量1737.07万吨,公路运输周转量123166.34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邮电业务总量达到45716.54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897.34万元。邮电局所总数为23处,邮路总长度636公里;OLT端口数为1.39万口;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73万户,光缆长度达7714皮长/公里。
八、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学技术费用3843万元,共组织实施区级科技项目38项,本年新增瞪羚企业10家,新增雏鹰企业69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3家,专利授权数938件,市级科技成果登记数为3项,科技服务及研发机构22个。
文化事业稳定开展。全区有影剧院1个,观众容量座位945个,全年演出10场次,观众达5000人次;乡村放影队14个,电影机14套,演出3240场次;拥有镇文化站15个,村文化室270个,民间花会75道,图书馆1个,拥有藏书25万册。
全区拥有电视频道1套,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128时57分,广播平均每日播音17时30分;全区年末数字标清电视节目115套。
体育事业持续推进。全区拥有体育馆和体育场各1个,面积分别为5600平方米和1800平方米;拥有标准11人制足球场2个,其中,桥北足球场场地面积为4050平方米;拥有游泳馆2个,其中,气膜游泳馆面积为3120平方米。专职教练员5人,举办各类体育培训班,参加人数达200人次,各项目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38人,参加市级及以上竞赛获得奖牌数为102个。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拥有中小学校86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165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4041人;年末小学在校学生26172人,同比下降3.8%,中学在校学生21760人,同比增长2.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07人,同比下降10.3%。全区拥有各类托幼园所157所,其中,国办幼儿园7所,镇中心幼儿园22所,各类幼儿园在园幼儿10139人。
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98个,病床1487张,卫生技术人员332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09人,注册护士838人,药师124人,技师142人;年末有卫生院18个,村卫生室236个,拥有乡村医生387人;专业卫生机构4个。
九、人口、人民生活
城镇化率略有上升。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量38.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6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0.04万人。城镇化率为48.24%,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
全区户籍人口为41.07万人,同比下降0.3%,全年出生人口2262人,人口出生率5.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1元,同比增长3.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51元,同比增长3.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1元,同比增长3.6%。
图6 2018-2022年城镇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